科研星球

推荐审稿人一定要慎重

同行评议想必大家都不陌生,对于期刊投稿来说,同行评议指的是作者投稿以后,由刊物主编或纳稿编辑邀请具有专业知识或造诣的学者,评议论文的学术和文字质量,提出意见和判定,主编按评议的结果决定是否适合在本刊发表的流程。

0.png

但是,由于同行评审进入电子时代,不少期刊的审查制度还存在漏洞,一些科研人员就钻起了空子,自写自审。

0 (1).png

著名科研打假网站 RetractionWatch 中列出的撤稿原因中,伪造同行评议便榜上有名,指的是「故意不按照期刊指南或道德标准进行同行评审的行为」。

那么伪造同行评议又该怎么操作呢?一般而言,在进行同行评议时,期刊会允许作者在论文提交系统中提供一些领域内的专家进行评审,这就给一些心术不正的研究人员制造了造假的机会,提供一些伪造的邮箱来自写自审。Nature 在 2014 年便在一篇报道中对伪造同行评议的行为进行了披露。

案例涉及多家学术出版巨头,包括爱思唯尔、施普林格、泰勒弗朗西斯、赛捷、威立以及英富曼,「伪造同行评议」波及范围之广,可见一斑。批量造假背后是否存在「操盘手」?

2014 年,一起伪造同行评议的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。台湾研究人员陈震远通过 130 个虚假电子邮箱账号伪造了虚假的同行评议和引用圈,达到了自己写文章推荐给自己审稿的目的。对此,出版商赛捷宣布撤回陈震远的 60 篇学术论文,陈震远、时任《振动与控制期刊》主编的阿里・内法赫与台湾教育部长蒋伟宁都引咎辞职。不同于陈震远的单打独斗式造假,回顾本次撤稿事件,一本特刊、诸多作者、众多单位、30 余篇论文,都因伪造同行评议而被撤稿,似乎并不是一起随机事件,背后或许有第三方机构参与造假。

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 2017 年国内的一场学术大地震。2017 年,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期刊 Tumor Biology 宣布一次性撤回 107 篇发表于 2012 年至 2016 年的来自中国的医学论文,撤稿原因是论文作者通过「第三方」中介投稿,伪造虚假同行评审。

寻找审稿人也是一门技术活,各位小伙伴在推荐审稿人时,一定要擦亮眼睛。这里来介绍几种方法来找到真正的审稿人信息,避免被坑。除了自己了解的专家,怎么推荐那些不熟悉的国外审稿人呢?可以找参考文献的作者,他们做的都是和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工作,尤其是作为论文假说基础的论文作者,是相对比较理想的审稿人。一般期刊都需要审稿人的姓名和Email,有的期刊还需要审稿人所在的机构等等,那这些信息要到哪去挖呢?


如果是通过Pubmed或者Google Scholar导入Endnote的话,都会带有作者的投稿信息。比如

0 (2).png

其中Author Address里就有你需要的Email和所在机构,把文章通讯作者直接推荐给期刊吧。当然,并非所有文献里都有这么全的信息,但一般期刊也只需要推荐1~3个审稿人,按一篇文章20-30条参考文献看,只要其中10%的作者留有邮箱信息,就可以满足要求(例子中以edu结尾的教育机构邮箱是期刊编辑最喜欢的)。


要是这样都找不到邮箱怎么办呢?靠Google Scholar!检索文献名

0 (3).png

点击作者,会出现相关界面。

0 (5).png

将名字和经过验证的邮箱输入Google搜索,会有惊喜哦。

0 (6).png

第二条结果就是其在哈佛大学官网上的个人简介,里面包含了这位科学家的地址、电话、传真、Email、研究领域以及助手等等信息,基本你要的都有了。

0 (7).png

第三种办法,去SCI-HUB上下载全文,找到作者信息,里面也有邮箱。

0 (8).png

以上三种方法(尤其是前两种)找到的审稿人信息绝大多数都是经过Pubmed或者Google验证的,较少被坑。但是,还是要留个心眼,万一找到一个外国审稿人用的居然是@163.com或者@qq.com此类的邮箱,千万别进坑,情愿换一个,安全第一。


没有账号?